在能源问题日益凸显、环保需求愈发强烈的当下,各类节能的新技术、新设备不断涌现。其中,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创新的供暖与热水供应设备,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,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那么,空气源热泵究竟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?
空气源热泵,从本质上来说,是一种借助逆卡诺循环原理运行的节能、环保制热设备。它的工作过程就像是一个热量的搬运工,通过自然能,也就是从空气中收集低温热源,经过系统集热整合,将其转化为高温热源,以此来满足供暖或者供应热水的需求,整个系统的集热效率相当高。
要深入理解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,得先了解其核心部件,即蒸发器、冷凝器、压缩机和膨胀阀。这四大部件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,内部充注有适量的工质。当机组运行时,液态工质首先在蒸发器内吸收空气中的热量,从而蒸发变成蒸汽,这一过程中所吸收的汽化潜热,便是回收的热量。接着,蒸汽经压缩机压缩,变成高温高压气体,随后进入冷凝器。在冷凝器内,高温高压气体冷凝成液态,同时把吸收的热量传递给需要加热的水。之后,液态工质经膨胀阀降压膨胀,重新回到蒸发器,再次吸收热量蒸发,如此循环往复,持续不断地从低温源吸收热量,并输出到加热的水中,直至达到预定温度。
或许有人会问,在寒冷的冬季,室外温度很低,空气源热泵还能正常工作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普通热泵在-10℃及更低温度下,由于蒸发温度过低,蒸发量会减少,导致压缩机回气量不足,进而影响冷凝放热。但超低温热泵通过增加一条联通压缩机的喷射增焓支路,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当压缩机回气不够时,喷射增焓支路会给压缩机补气,提高冷凝器的放热量,确保在低温度下仍能正常制热。
空气源热泵的发展历程也颇为曲折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,卡诺循环的发表为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。1852年,英国汤姆逊教授提出热泵设想,并利用蒸汽机驱动装置,以空气为介质进行热量转移。然而,在19世纪70年代,制冷设备发展迅猛,热泵的发展却较为缓慢,这主要是受到能源费用、能效以及加热器替代方案等因素的影响。直到20世纪20-30年代,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制冷机的发展,以及社会对热泵需求的出现,热泵才开始快速发展。英国霍尔丹在1930年报道了家用热泵的应用,美国随后也开始热泵的设计与应用,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空气源热泵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日本大规模生产空气源热泵式空调器。而在中国,热泵技术发展起初较为缓慢,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后,引进日本技术,热泵式空调器产量才迅速增加,进入21世纪后,占据了中国约70%的市场份额。
空气源热泵具有诸多显著优势。首当其冲的便是节能环保。它利用自然界的热能,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消耗,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,对环境保护贡献巨大。其次是安全,空气源热泵运行时无明火和烟尘,避免了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,使用起来让人放心。再者,它不受地理位置限制,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只要有空气的地方,都能安装使用,具有很强的灵活性。而且,空气源热泵的适用范围广泛,能满足多种场景的供暖和热水需求。
目前,空气源热泵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。在住宅领域,它可以为家庭提供舒适的供暖和充足的生活热水,提升生活品质。在商业建筑中,如商场、酒店、办公楼等,空气源热泵能够满足大面积的供暖和制冷需求,同时降低运营成本。在工业领域,一些对温度有特定要求的生产过程,也可以借助空气源热泵来实现节能的加热。此外,在农业方面,空气源热泵还可用于温室大棚的温控,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。
可以预见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空气源热泵在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推动绿色低碳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*免责声明: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网将予以删除。